格致豫剧网
首页 > 豫剧资讯 > 王海玲地道河南腔打动观众临场加戏获满堂彩

王海玲地道河南腔打动观众临场加戏获满堂彩

12日、13日,由豫剧团表演、“豫剧皇后”王海玲主演的新编豫剧《刘姥姥》《秦少游与苏小妹》在市工人俱乐部上演。在演出中,62岁的王海玲不仅以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,而且为洛阳临场加戏,让扬州才子秦少游到汴京赶考前,不忘到洛阳赏花……“豫剧皇后”回“原乡”表演取经她8岁登台表演豫剧,被称作“八龄神童”;从艺50余年主演过150出剧目,演遍生、旦、净、丑等各个行当;获最高文艺奖章,迄今保持着该奖项最年轻获奖者的纪录……12日、13日,有“豫剧皇后”之称的王海玲与豫剧团一道来洛演出,在市工人俱乐部上演了《刘姥姥》《秦少游与苏小妹》两出新编豫剧。新编豫剧《刘姥姥》改编自河北评剧《刘姥姥》,《秦少游与苏小妹》则取材于宋代文豪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与扬州才子秦少游的爱情佳话。精彩的情节,精湛的表演,使演出场场爆满,观众叫好连连。此次已不是王海玲首次来洛,2001年4月,她就曾在洛阳演出过《中国公主杜兰朵》与《大脚皇后》。她说:“河南是豫剧的‘原乡’,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。我们愿意经常回来表演、交流、取经,让豫剧在更好地发展。”地道河南腔打动观众,临场加戏获满堂彩在《秦少游与苏小妹》的演出中,饰演秦少游的王海玲与苏东坡作别时,用地道的河南腔来了句:“我已约定几位好友,同赴洛阳赏花。”此语一出,观众十分买账,顿时掌声四起。演出结束后,我们得知戏文中原本没有这句话,是王海玲临场为洛阳加的戏。这种临场加戏的表演,是豫剧与河南豫剧的一个显著不同点。王海玲说,豫剧整体上保留了河南豫剧的风格与特点,但受不同市场、文化氛围影响,豫剧“变通”的地方比较多。比如,其唱腔与河南本土豫剧相比更显温婉抒情,个别难理解的河南话词语也不再出现。虽然“入乡随俗”,但为了保留豫剧的原汁原味,他们常与河南的豫剧艺术家们合作,比如现在的音乐就是邀请河南的豫剧艺术家创作的。豫剧团的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人,如何学习河南话?王海玲说,自己自幼入团,师傅们要求严格,连日常说话也不能说普通话,得说河南话,否则便要受罚。也正因此,她才练成了地道的河南腔。现在的年轻演员,除了通过视频、录音学习河南话,每年还要到河南交流演出,借机向河南本土豫剧演员学习。开拓市场、争取年轻观众,乐与同行分享经验豫剧在落地生根已有50多年,从昔日慰藉乡愁的小众艺术,变成拥有广泛观众基础的艺术门类。豫剧是如何吸引和培养年轻观众的?又是如何靠卖票存活至今的?王海玲很乐于与同行分享经验。王海玲说,的年轻观众喜欢流行艺术和西方的舞台剧、歌剧等。为了争得一席之地,豫剧团一方面努力提高技艺,每年要排3个新戏,另一方面发力“笼络”年轻观众。“我们把豫剧讲座搬进校园,用幻灯向大中小学生们普及豫剧知识、展示唱念做打的真功夫,培养其兴趣;经常排一些适合年轻人口味的、跨不同文化背景的豫剧,只要是年轻人喜欢的,我们就会尝试。”王海玲说,在,连《樱桃小丸子》《威尼斯商人》也被排成了豫剧,通过营销,目前剧场内年轻观众的比例保持在60%到70%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张宝英的豫剧经典唱段集锦 从七品芝麻官到...
豫剧的舞台,是中原百姓生活的镜像。锣鼓声里藏悲欢,唱念做打间见乾坤。《七品芝麻官》里唐知县翘着八字胡审诰命,《卷席筒》中苍娃裹着草席逗嫂娘,这些看似荒诞的...
想听河南豫剧 常派豫剧融合声...
窗外的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,像极了戏台上未落的鼓点。中原大地的泥土里埋着无数故事的种子,豫剧便是其中一粒倔强的芽,而常派艺术,则是它最丰盈的枝叶。 一、...
河南豫剧名家名段纯伴奏 品豫剧春秋配赏...
初闻 “春秋配” 三字,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古雅的画卷:春秋佳日,惠风和畅,俊逸公子与温婉佳人邂逅于繁花绿草之间,眉眼盈盈处,情愫暗生。这剧名,似带着几分诗...

强力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