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致豫剧网
首页 > 豫剧知识 >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

豫东调的历史发展

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,在商丘市(原朱集)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、大舞台、新华舞台、丹风舞台、大众剧场、光复舞台、双凤舞台等戏剧演出场所,虽然大都比较简陋,但却为豫东调戏班进入城市演出提供了条件,不少豫东调戏班和演员都曾在这些剧场演唱过。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,以陈素真、赵义庭等为首的一大批祥符调、豫东调演员,为支援抗日前线募捐演出。1938年日寇侵入商丘后,有的舞台被日军烧毁

1940年,商丘县有个叫李文彪的人成立了一个大戏班,从开封请来了著名演员吴碧波、李秀玲、侯秀真等,这些演员擅长豫西调与祥符调,与擅长豫东调的演员一起演出,互相取长补短,使豫东调吸收了新的营养,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上增加了表现力,并增补了豫东调原来缺少的音乐形象。从此,豫西调、祥符调和豫东调的结合使原来的豫东调大为丰富,同时也打破了原来“男扮女”的旧模式,女演员陆陆续续地多起来,使艺术表演更加逼真。从这时起,女角色被称为“坤角”。在演出实践中,道情、二夹弦、曲剧、琴书等等一些戏曲唱腔的精华也逐渐被吸收,丰富了豫东调的色彩。“样板戏”出现以后,京剧的一些唱腔也开始在豫东调中出现。豫东调与 “他山之石”的有机结合使其有了极大的发展。

今天,我们所看到的豫东调,甚至许多传统古装戏里面的豫东调,已不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、原汁原味的豫东调。它不仅融汇了豫剧其他流派的唱腔,而且在唱腔和伴奏乐器上、甚至演唱方法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,尤其是女演员的唱腔,有的甚至还运用了现代的、新的发声方法。虽然这种改革与融合使豫剧音乐艺术得到了提高和进一步发展,拥有了一大批豫剧爱好者,传播的地区更加广泛,但同时也丢弃了传统豫东调中的一些原始的艺术精髓。如何在促进豫剧发展的同时,保护好其板桥茅屋的真实形态,这也是多年来豫剧界的老前辈、老艺术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豫剧mp3戏曲全集 豫剧春满太行亮...
3月15日,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杨圪当村举行了有几百年传统的庙会。庙会上,一部大型现代豫剧《春满太行》吸引了数百名村民前来观看。当日上午9时,新乡市豫剧团...
河南豫剧名家唱段 豫剧旦角索海燕
索海燕,女,豫剧旦角。1965年,农历乙巳年出生,河北省磁县白土镇人。1976年考进河北磁县戏校,学习期间,表现突出,先后主演《穆桂英下山》、《大祭桩》、...
河南豫剧最苦的唱段 豫剧旦角朱桂芹
朱桂芹,女,豫剧旦角。1956年出生,山东单县人。14岁学艺,主攻花旦,闺门旦。1997年拜豫剧大师常香玉为师,学习常派艺术,朱桂芹唱腔优美,表演细腻,扮...
豫剧名家名段集锦 豫剧常派花木兰一折
《花木兰》是常香玉大师最有分量的一出戏,因为它相比”红白花“来说,是最完整的一出大戏,且其中经典唱段最多,又拍成了电影,在全国影响极大。常香玉为塑造花木兰...

强力推荐